冠军教练出现在街道社区会场,外面是有点闷热的午后,街道里还有些孩子在球场边上溜达,楼上会议室里戴剑松已经开始讲课,这场讲课和普通的健康宣讲不太一样。主讲人不是医生也不是健身教练,是奥运冠军的御用体能师——许安琪、王赐月背后的专业团队之一。这种级别的教练,常年忙活在国家队封闭训练营地,愿意到基层来讲运动处方,很少见。
一进门桌子边上坐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慢病管理的医生,主任、护士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,偶尔有附近居住的老人病号也是观众。大家坐得整齐,气氛有点紧——毕竟讲的主题叫“体重管理”,头一回听说国家层面已经把控体重这事上升到战略高度,健康委直接推动三年计划,要让肥胖率增幅每年都降那么一点,硬杠着数据算账。
戴剑松讲得很接地气,开场抛出了不少数据,全国肥胖率和超重比例近几年水涨船高,青少年群体尤为突出,肥胖带来的心血管病、糖尿病、呼吸系统风险已成主流慢病高发根源。讲到运动处方,戴剑松把一张纸攥在手里模拟:每个人病例不同,医生不能只说“多锻炼”,而要具体到什么运动、持续多久、强度到哪、姿势细节怎么练,他说得很细,举例说给高血压患者,需要心率、强度都控在合理区,千万不能图猛。
展开剩余81%有人举手提问,“运动是不是都是针对年轻人,老年人腿脚不灵还能做哪些?”戴剑松拉着话筒认真答,大部分运动都能分层,快走、拉伸、八段锦这样的中低强度动作,对绝大多数人安全。他专门提醒,与慢病管理同步还得考虑营养、睡眠、心理恢复,不能光图表面运动,那不是科学管理。
主题讲完,学生们开始带着医生和来访者学啦啦操,动作幅度不大,简单重复几遍就有点微微出汗。吴安妮教学八段锦,动作柔和,呼吸配合,年纪大的跟着练,下肢不敢用力的就多练手部动作。现场气氛一下活跃,几个原本坐得端正的女护士直接下场跟队列学动作。有人说这比做操有意思,动作不累姿势挺好看。
上午啦啦操有助燃脂,适合年轻群体,下午八段锦切换到养生慢动作,老中青都能参与。戴剑松在一边跟大家解释原理:有氧运动主打消耗,动作柔和主打调理,社区推广选这两种,既能实现动静结合,还压住了安全线。中心主任说,像这样的精准运动知识进入社区,给医护人员开了思路,也方便以后为居民定制科学的健康运动课程。
实践团队走进学校场景从安静变成嘈杂,实验中学的大礼堂里聚着上百名学生,夏装校服,脸上全是青春的油亮。贾裕祺站在台上,没先讲运动,反而开启了一整套关于糖尿病的科普。她讲得非常简单,比读教材顺溜,怎么分型、症状、指标、标准流程,用“五驾马车”的说法,跑步饮食再到监测药物,学生听起来不陌生又能抓到细节。讲到“运动疗法”,贾裕祺说别以为锻炼是万能,科学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五分之一,每天30-40分钟跑跳走路,简单持之以恒就行。
曹晓云接力,换成脊柱健康话题。她脱口而出“脊柱四弯曲”,画了个大致的脊柱生理曲线示意,让学生们站起来自测坐姿,背部弯曲时候该什么样,桌椅高度不合适要怎么垫书包,其中“每40分钟要站起来走一圈”是全场笑声一波,班主任都点头。她递出“脊柱健康十要诀”,拉开核心训练动作现场演示,年轻老师跟着做,教孩子怎么合理背书包、纠正弯腰,就这几条建议,家长们回去立刻能用得上。
轮到传统武术环节,礼堂气氛变得像体育节表演。谭洪直接用一段武术表演视频作开场,屏幕里的打拳动作行云流水,场上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。学生边看边模仿,真有“全民武术”的阵仗。讲起武术流派,谭洪说少林拳主刚、太极拳主柔,咏春有实用、武当主潇洒,把不同门类串起来,从动作到文化、从强身到自信,讲得又快又有趣。
场上武术基本动作展示,纪焯越做马步、冲拳,招招稳,不夸张但气势到了。老师们邀请学生上台轮流体验马步,几个大胆的学生模仿得有模有样,还有同学学着老师的样子,比拼“谁蹲得低”。专业老师在一旁纠正动作,指出小腿怎么发力,拳头如何握紧,细节说得透彻,学生听得兴奋。
这次实践活动,运动健康知识讲座和传统武术体验结合在一起,不仅让学生们长了知识,也有了运动体验。老师们点评现场互动效果,体育科普注重融入日常,运动防病、姿势保健、兴趣养成,习惯养成靠引导,从课堂到运动场,比单纯宣讲有温度多了。
社区这边的活动同样走实路线。讲了理论还要躬身亲为,有些居民不善言辞,但做了一套动作之后自发开始讨论家里老人适合哪种锻炼方式,医护人员也提出,希望每季度有定期课程更新,每学期轮换主题带进学区。有人建议,把运动处方和居家护理结合,照顾慢病患者的个体差异,把科学健身落到实际生活的点滴里。
总结这些实践场景,把冠军教练的健康管理经验、精准运动处方和民族传统体能文化送到社区、校园,实践团的“体教融合”做法实际落地,既有知识传递也有动作体验,这种贴地气的方式,让运动健康真正走近了基层和青少年身边。学科交叉、师生协作、社区联动,这才是“育人链条”该有的样子。
有学生现场提问,武术动作要怎么坚持、锻炼多久能出效果,谭洪回答得坦白:每天五分钟不嫌少,一年下来大不一样。教练在边上补一句,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“天天坚持,比运动量重要”。现实中无关绝对速度,习惯才是最好的长远保障。
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发言,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来几次,社区居民健康意识上来了,硬件服务跟上,管理体系才能更完整。实践团负责人很实诚,说下阶段会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开发,重点照顾老年群体和特殊慢病患者,不念口号,做实在的服务和科普。
现场互动结束,学生在场外追着武术老师要合影,社区居民跟实践队员聊着如何科学减脂、怎样通过八段锦改善体态,带着问题去,带着答案回,有收获也有期待。
南体研究生团队,走进社区,也走进了校园,用一场场真实的实践,把专家的智慧和青春的活力传递下去。培养出来的不只是成绩单上的分数,更是一个个懂运动、会管理健康、热爱民族文化的新时代青年。体教融合、文化传承,这样的暑期实践才算走了心。你怎么看这样的实践?现实生活中,运动和健康管理,真正做到身边了吗?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