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,研学游迎来旺季,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旅游产品到底怎么样?本报记者调查发现,一派火热背后仍有很多槽点。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研学游的卖点就在“边游边学”。但从记者调查看,有的研学游是“游而不学”,1小时逛4层楼、扫两眼就合影,具体学了什么“一问三不知”;有的是货不对板,以“学霸伴游”之名揽客,所谓“学霸”其实身份不明还全程“零讲解”;还有的管理松散,对孩子追跑打闹不管不顾,不仅有安全风险,也影响其他人的游览体验……不乏家长吐槽,研学游一不小心就成了“研学忧”。
家长们之所以愿意为研学游买单,就是希望孩子能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中开阔视野、增长见识。而那些费时费力,却又浅尝辄止、内容空虚的“到此一游”,既对不起满满的期待,也损害着研学市场的口碑。
数据显示,预计2028年我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。巨大的市场潜力,吸引众多机构纷纷入局。而其中一些项目之所以“重营销、缺营养”,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、监管机制。为此,北京市文旅局于今年年初更新研学游规范3.0版本,剑指“只旅不学”等突出问题。今年5月,国家层面《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正式实施,从强化主体责任,到保障教育质量,再到规范合同签订……规范每个关键节点,也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实操指南。相信随着各地监管加码,倒逼行业净化,将推动研学游回归“教育+”的本质。
展开剩余31%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摆在眼前,做好研学游这门生意,还是得靠特色和品质说话。无论是探访文化遗址,还是参与科创项目,抑或体验农耕生活,都是从小切口入手,带着孩子沉浸式体验和学习。市场是最好的“试金石”,说到底,研学游作为课堂的延伸,研是基础,学是目的,游是载体,最终得以实打实的内容吸引人。
放眼未来,研学游市场将加速走向成熟、回归理性。当然,研学游也不是假期的“唯一解”。对于家长而言,与其花大价钱用一场研学填补假期空白,不如和孩子好好沟通,他们心中的理想假期到底是什么样的。家长的用心陪伴也是一种收获,把“消失的暑假”还给孩子,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教育?
图源:视觉中国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