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年头,谁能想到印度竟然玩起了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把戏?日本企业辛辛苦苦找了个“替代方案”,结果发现自己被耍得团团转,花了大价钱买的稀土,居然还是从咱们中国来的!更离谱的是,现在印度说不卖就不卖了,把日本晾在那儿干着急。
说起这事儿,还得从十多年前开始。那会儿因为钓鱼岛的事儿,咱们暂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,这一下可把日本给急坏了。要知道,日本这个国家虽说科技发达,但天生缺资源,稀土更是少得可怜。他们每年要消耗全球近两成的稀土,其中九成都得从咱们这儿买。
2010年那次断供,日本差点没缓过劲来。稀土价格直接翻倍,汽车厂、电视厂一大堆企业被迫停工。更要命的是,导弹、雷达这些军工设备也用不了稀土,直接影响到国防安全。这下日本彻底慌了,开始满世界找“备胎”。
为了摆脱对咱们的依赖,日本真是想尽了办法。先是把稀土储备从60天提升到180天,接着砸了1000多亿日元让企业到处找资源。甚至还想过从海底挖泥浆提炼稀土,结果技术不过关,只能作罢。
就在日本病急乱投医的时候,印度跳出来了,拍着胸脯说:“老铁,找我买!量大管够!”这话听着多带劲啊,日本一听就来精神了。
印度这招确实高明。他们搬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,说自己有690万吨稀土储量,全球排第三。这数字一出来,日本的疑虑全没了。距离近,运费便宜,储量又大,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?
2012年,日本跟印度签了协议,每年从印度进口1000吨稀土,还得每年掏3.2亿美元帮印度搞技术。不仅如此,日本还在印度开了好几家稀土加工厂。钱花得那叫一个爽快,就为了一个目标——再也不用看咱们脸色了。
可惜啊,日本算盘打得响,印度的套路更深。印度确实有690万吨储量,但这是埋在地下的,要变成能用的稀土,得先挖出来再提炼。关键是,印度既没那技术,也没那本事。
稀土提炼可不是闹着玩的,技术复杂得很,还得有专业人才。这两样印度都缺。结果就是,虽说储量排全球第三,但年产量连全球1%都不到。而咱们中国,占了全球产量的九成以上。
那印度咋办?简单粗暴,当“二道贩子”呗!从咱们这儿买稀土,换个包装贴上“印度制造”的标签,加价25%转手卖给日本。这买卖做得,真是一本万利啊!
数据显示,2024年印度全年稀土产量才2900吨,出口却达到4000吨。这多出来的1000多吨从哪儿来的?还用问吗,肯定是从别处买来转手的呗!
日本虽说心里清楚价格贵了不少,但也认了。只要能买到货,能摆脱对咱们的依赖,多花点钱算什么?
可纸终究包不住火。今年4月份,咱们商务部、海关总署出台新政策,对稀土出口管控进一步收紧,特别提到要严查转口贸易。这一下,印度从咱们这儿进口稀土的数量锐减,自己都不够用了。
印度外交部门还厚着脸皮跑来请求放宽政策,他们的外交秘书还说多个领域的稀土库存基本见底了。自己都不够用,哪还顾得上日本?
这下日本傻眼了。不仅发现自己一直买的都是中国货,价格还比直接从咱们这儿买贵了不少。更气人的是,就算愿意出高价,印度都无法保证稳定供应。日本国内的企业因为缺稀土,有的减半运行,有的直接停工停产,损失大了去了。
日本想找其他替代?澳大利亚倒是有稀土矿,但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咱们中国手里。就算把澳大利亚的矿石拉回去,也没本事变成能用的稀土啊。
印度这边也不好过。“印度稀土”其实是中国货的事儿曝光后,不少外资企业纷纷取消订单、停止投资。莫迪政府急了,宣布要投入350亿到500亿卢比(约29亿到41亿人民币)搞“稀土自由”。
但印度国内的明白人马上就泼冷水了。人家说得在理:中国能有今天的稀土优势,不是靠钱砸出来的,是几十年摸索积累出来的,从开采到提炼再到下游应用,全链条的优势地位。想在短时间内撼动中国地位?基本不可能。
这话说得没错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正是因为有几代人不畏艰辛、不断奋进,才让咱们在稀土领域有了今天的地位。这不仅仅是稀土,其他领域也一样。
从这件事儿能看出什么?第一,做生意得诚信,耍小聪明早晚得露馅。第二,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,需要长期积累。第三,想绕过中国搞稀土?基本上是在做梦。
现在日本企业是真的头疼了。转了一大圈,钱花了不少,最后还是得回到原点。印度这个“二道贩子”也露了底,想靠转手买卖发大财的美梦破灭了。
说到底,这就是一个经典的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的故事。日本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,结果被印度忽悠得团团转。印度想当中间商赚差价,结果被管控政策打得措手不及。
咱们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的结果。想要撼动这种优势地位?没那么容易。
这事儿给所有想“绕开中国”的国家和企业提了个醒:在全球化的今天,想完全摆脱对某个国家的依赖,往往是不现实的。与其费尽心思搞替代,不如踏踏实实搞合作。
话说回来,日本这次被坑得不轻,但也算是花钱买了个教训。至于印度,这次“二道贩子”的买卖做砸了,以后还想在国际市场上混,估计得先把自己的信誉修复好再说。
这件事儿你们怎么看?日本这次是不是真的被坑惨了?印度这种做法算不算是自砸招牌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!
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