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再长的路也有尽头,千万别回头”,这是贵阳学院周术槐教授的座右铭。他说:“乐观是我的底色,积极进取是我的本能。”从22岁初登讲台时的青涩惶恐,到如今两鬓染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,周术槐用近四十载光阴诠释了何为“初心如磐”。即使即将退休,他依然心系教育,誓言“换一种活法”继续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。
初心如磐
周术槐的根,深植于湖南衡阳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。伯父的榜样和父亲对教育的极端重视,在他幼小的心中早早地埋下了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种子。1988年7月,怀揣着献身家乡教育的朴素愿望,22岁的周术槐站上了耒阳市坛下中学的讲台。面对台下求知的目光,他坦言曾有过惶恐。何以如此?大学历史专业的他,因为中学英语教师资源的不足,勇敢地承担起了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。这对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周术槐来讲,无疑是巨大挑战。然而,他坚持下来了。在湖南乡村中学四年教学生涯中,他亲眼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与蜕变,悄然重塑了他对教育的理解——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点亮心灯的责任。
深知“学然后知不足”的哲理,周术槐的讲台之路并非固守一隅。1992年秋季的他,通过自己的努力,踏入了湖南省教育学院(今湖南师范大学)在职深造。长沙的求学经历,对周术槐而言,彻底改变了其人生发展的轨迹。由此,他从中学教师起步,先后赴贵州师范大学深造与任教,后到贵阳金筑大学执教,再到贵阳学院任教,又到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每一次身份的转换,都是他对知识阶梯的奋力攀登,是自我雕琢的深刻历练。37年光阴流转,他从满怀热忱的青年教师,成长为备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。他坦言,在贵阳学院创造了三个“第一”:第一个担任贵阳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,第一个担任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,第一个担任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长。岗位的调整与变化,切实践行了他积极进取的座右铭。岁月改变了容颜,却从未动摇他扎根教育的决心。
配资服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